真空居然能夠傳遞熱量!《自然》雜志刊登顛覆教科書的發(fā)現(xiàn)!
還記得熱傳遞的3種方式嗎?在物理課本上,除了熱輻射,熱傳導、熱對流這兩種通過聲子傳熱的方式,都無法在真空中發(fā)生。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,真空并不是一片真正的“虛空”,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。
一項近期發(fā)表于《自然》雜志的實驗就首次證明,量子效應(yīng)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。終于,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。
中學教科書告訴我們,熱能在固體中的傳導,主要通過聲子(電子或分子)振動進行。在真空世界里,由于缺少傳遞介質(zhì),人們一直認為熱量是通過輻射而不是聲子傳遞的。
1948年,荷蘭物理學家Hendrik Casimir(亨德里克·卡西米爾)基于量子力學提出 “凱西米爾效應(yīng)”,預測即使在沒有物質(zhì)存在的真空里面,仍然能發(fā)生能量漲落。也就是說,即便是在真空中,電磁場的量子波動也會引起聲子耦合,從而促進熱傳遞。
有鑒于此,現(xiàn)任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所帶領(lǐng)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實驗驗證,證明了完全真空隔開的兩個物體之間的量子波動可引起熱傳導,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熱傳遞方式,也昭示著聲音也可能在真空中傳播。
研究者特地定制了兩張膜的不同尺寸,使它們在不同的起始溫度下(分別是13.85℃和39.35℃),都能以每秒191600次的頻率振動。當兩張膜共振時,能量就能迅速交換。
另外,研究者確保了兩張膜相互平行,誤差不超過幾納米。同時,他們還保證膜非常光滑,表面的凹凸不超過1.5納米。在實驗中,兩張膜被固定在了真空室的兩側(cè),他們用加熱器對其中一張膜加熱,同時用制冷器給另一張降溫。
為了探測振動頻率,也就是溫度的變化,兩張膜的表面都覆蓋了薄如蛛網(wǎng)的金反射層,并用微弱的激光對其照射。經(jīng)歷了多次實驗后,研究團隊確認,膜與真空室的接觸面不存在熱傳導,并且兩張膜之間也沒有借助電磁波的熱輻射發(fā)生。
最終,研究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當將兩張膜的距離低于600納米時,它們的溫度就發(fā)生了變化,并且該變化無法用其他理論解釋。當相距不足400納米時,熱交換的速率足夠讓膜的溫度發(fā)生明顯變化。
實驗成功后,研究者計算出實驗中聲子傳遞能量的效率:約6.5×10^-21焦耳/秒。按這個速率計算,如果想要傳遞一個可見光光子的全部能量,則需要50秒。盡管這看起來微不足道,張翔認為這仍然是“熱量在兩個物體之間傳遞的新機制”。
這一現(xiàn)象足以證明,熱能至少能在真空中傳遞數(shù)百納米的距離,顛覆了經(jīng)典的傳熱理論。
這一發(fā)現(xiàn)揭示獨特的量子效應(yīng)將為量子熱力學打開新的大門,并為納米技術(shù)的熱管理帶來實際意義。
雖然這項工作還存在熱量傳遞距離的局限,但是對于納米尺度的電子元器件的散熱,尤其是芯片、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(chǎn)品實現(xiàn)更小、更輕開辟了新的道路。
錦州中真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遼寧省錦州市凌海市靠山工業(yè)區(qū)大錦線
電話:13704060757
郵箱:87385113@qq.com